讓無形信用“有形顯現”,江蘇這里正在探路
社會信用,一頭連著百姓道德素養的不斷提升和幸福感的不斷增強,一頭也關聯著城市的聲譽和未來的發展;既是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礎性制度。
9月20日,蘇州市迎來2023年度“誠信文化提升月”的正式啟動,活動在全面提升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方面,正在為全省積極探索有效路徑。
“小積分”賦能
“網紅村”變示范村
廣大的農村地區,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也一度是較為薄弱的一環。此次啟動儀式,蘇州發布了年度信用宣傳片《蘇州農村信用生活圖鑒》,展現蘇州市誠信鄉村新樣本。
九月的蘇州吳江區震澤鎮眾安橋村,綠油油的稻田逐漸轉黃,一片即將豐收的景色。隱匿在稻田里的一個個農文旅新業態,也總能在周末迎來各地游客,這些都讓這個小村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紅村”。
近日,這個“網紅村”再次“出圈”,并不是因為它的“顏值”,而是因為它走出了一條鄉村治理的新路子,成功上榜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公示名單。
“吳江區以‘江村’品牌為引領,將信用管理嵌入鄉村治理各層面,推動形成崇信向善的新風尚,全力建設新時代魚米之鄉‘最江南’樣板,其中震澤鎮眾安橋村和三扇村創新實施‘信用承諾+積分治理’模式,通過加強事前信用監管,充分激發村民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鄉村建設水平。”蘇州市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徐海東介紹,吳江區梳理制定遵守村風民俗、遵守社會治安、農村人居環境等十類信用承諾書,并開發線上信用承諾書二維碼,在“信用村”建設中推行村民簽署,將村民信用承諾履行情況作為誠信積分依據。
“1個積分相當于1塊錢,可以用來兌換牙膏、毛巾、洗衣液等各類物品。”眾安橋村工作人員蔣麗平告訴記者,換取的積分可以到眾安橋村黨群服務中心的文明積分兌換專區兌換心儀物品。
“平日里,我經常參加村里的志愿活動。”眾安橋村村民陳根林是今年上半年村里積分較高的村民,他告訴記者,自從有了積分管理,大多數村民都開始越來越注重講文明、講衛生,自覺遵守信用承諾。
數字化助力
誠信也是生產力
企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主體,記者近期走訪多家蘇州企業后發現,數字化已成為企業信用建設的主要手段,甚至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
偉速達(中國)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位于蘇州太倉,至偉速達聯盟在中國的全資分支機構,為中國的汽車客戶提供設計、開發、生產的全方位服務。“信用體系建設方面,我們力爭將公司建設成為信用管控務實高效、信用制度健全完善、信用管理成效明顯、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和較強社會責任,在蘇州乃至江蘇汽車配件行業中具有信用管理示范引領意義的企業。”偉速達(中國)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張寅春表示,公司將誠信上升為一種文化來做經營建設,倡導誠信文化環境,公司業績從最初1個多億到目前10幾個億,誠信一直都是重要的生產力。
得益于數字技術加持,目前,偉速達(中國)已構建客戶信用信息管理系統,對客戶信用狀況進行實時、動態和科學地評價,并建立客戶授信評價、審核和審批系統,完善客戶訂單和合同管理體系,規范應收賬款跟蹤管理體系。“公司還重點建設信用管理系統中最重要的基石——信息安全體系TISAX,這是一個可信任信息安全評估交互平臺,使注冊參與者能夠交換信息安全評估的結果。”張寅春介紹,得到TISAX證書是公司在整個行業中得到認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不斷完善的信用體系建設,也在公司內部降低了員工之間的溝通成本。
品質、誠信、共贏,一直都是盛虹集團堅持的價值觀。在盛虹集團,記者看到,為了提升公司經營管理水平,防范經營風險,提高全員信用意識,集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信用管理體系制度。“為了加強公司的信用管理能力,公司共建立了16套信用管理信息化系統,2020年建立‘盛虹智慧印染工業互聯網平臺’,將16套信用管理信息系統都在平臺上得到統一管控,進一步優化信用管理工作。”盛虹集團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建立的信用檔案由業務主管的業務員負責收集客戶的基本信息,匯總并交財務錄入信用管理系統,并且對于客戶的檔案信息進行一年一更新,便于對客戶更深入的了解和跟蹤,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點燃“助推器”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蘇州正以此次“誠信文化提升月”活動為契機,緊緊圍繞蘇州信用工作“省內爭第一,全國走在前”的目標定位,凝聚各方力量,匯聚各方智慧,打造一流的信用環境。全省層面,江蘇也正在全面統籌推進重點領域信用建設。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程友華介紹,今年6月,省政府修訂印發《關于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的實施意見》,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成員單位擴充到42家,在27個領域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信用分級分類新型監管機制,“信用立法+專項立法+目標清單+制度標準”體系基本形成,11個設區市和3個縣級市創建成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全省信用體系建設已經實現法治化、規范化發展。
江蘇還持續推進信用信息系統一體化建設。一是迭代優化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統,建成省信用信息資源管控平臺,率先與“信用中國”網站開展一體化對接,多次獲評全國示范性平臺網站稱號。二是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實行信用信息目錄管理,明確信用信息歸集內容、方式、責任部門等要求,讓數據歸起來、跑起來。截至2023年6月末,省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歸集1370萬法人和非法人組織、8000萬自然人信用信息128億條,信用信息量質實現雙提升。
信用修復制度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機制,是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的重要環節,也是失信主體修復信用退出懲戒措施的制度保障。近年來,江蘇采取多項舉措推動信用修復率逐年上升,有效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江蘇面向3.48萬家企業舉辦407場公益性信用修復培訓班,累計完成信用修復10.9萬件,大幅壓降江蘇失信主體數量和占比。
江陰某公司從事特種設備制造,此前,公司因擔保問題被江陰法院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這條記錄一直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公示。“被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對我們公司是致命的打擊,讓我們在招投標中被一票否決,在簽合同中備受質疑,貸款更是難于登天。”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擔保責任履行后,公司向相關部門咨詢信用修復事宜并很快獲得反饋,“目前,我們已被移出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完成了信用修復,終于把壓在心頭的‘大山’給移走了,各項業務也在慢慢重新步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