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信用管理人才,為河南信用建設做貢獻
時間:2019-07-16來源:瀏覽次數:
7月14日,為貫徹和落實《河南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培育發展信用服務機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與大數據相融合的通知》豫發改財金〔2018〕文件精神,培訓信用管理服務人才,河南省信用建設促進會在鄭州舉辦信用專業培訓班,同時邀請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委會副會長宋紅光、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博士、張坤;河南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耿得科進行專題講解。中宏網河南負責人陳保來、中原工學院信用管理專業教研室主任陳歡歡受邀并出席本次會議。
(會議現場)
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委副會長宋紅光從“信用修復與信用監管”這兩個方面進行講解。信用修復的基本原則和標準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共治;依法依規、審慎認定;分類分級,區別對待;保護權益,鼓勵修復。紅黑名單的認定標準是實行全國統一標準,按照市場監督、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責制定。在信用監管方面,信用管理是新時代下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的需要,通過信用管理的方式對社會主體的行為進行監理,通過真信、真懂、真干創造有序和諧發展的營商環境。還要實現信息化向信用化管理的升級,實現信用管理的智能化,通過信用管理平臺,強化大數據的歸集功能,實現信用信息的及時處理、分析,真正達到有效配置社會經濟資源,最終達到行業管理創新目的。
(中國信息協會信用專委副會長宋紅光)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張坤介紹,從企業信用制度建設方面,通過設置專門的機構,負責制定企業信用管理政策,協調企業內部各部門的業務活動,對客戶資信、授信、債權保障、應收賬款回收等各環節進行全面監督,以保障貸款安全和及時收回的職能部門。張坤指出,我國信用評級現存的問題:信用風險預警作用不強;評級結果虛高,級別區分度低;評級數量化內涵不足,級別隨意性強;信用評級機構信息披露不充分,透明度低;面對這些問題,評估機構應加強自身建設,多元化發展,主動把握機遇,提高治理結構、評級流程,完善評級方法,技術標準,風險參數等技術細節,按照標準進行業務開展。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博士 張坤)
河南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耿得科對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進行分析和講解。耿教授指出,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重視程度,突出信用體系建設戰略的主要抓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集成創新的系統性工程,覆蓋面廣、涉及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條塊互動,細致嚴謹,需要各部門、各領域、各區域通力配合。耿教授建議,應多舉辦信用大講堂活動,邀請政、產、學、研等領域的信用人士開展信用講座,結合一帶一路、亞信峰會等載體舉辦國際化高水平信用領域系列活動。在我省重大發展戰略中重點嵌入社會信用體系,為建設、應用社會信用提供平臺資源,還應聯合高校信用研究機構開展信用建設重大專項課題研究,為信用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河南大學信用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耿得科)
會議最后,河南省信用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洪辰代表河南省信用建設促進會對參加此次培訓會的領導、專家及信用建設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強調信用服務機構是專業化機構,更要加強自身信用建設這一基本要求,要建立以誠信為基本的行為準則,誠信經營、完全約束機制,提高公信力。加強信用管理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全省信用建設人才隊伍素質,具有深遠意義。
本次培訓會由河南省社會信用評級機構、征信機構、高等院校共計200余人參加。